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英语) Français (法语) Español (西班牙语) Português (葡萄牙语(葡萄牙)) Română (罗马尼亚语) Filipino (菲律宾语) Deutsch (德语) Swahili (斯瓦希里语)
假想:过完忙碌的一天,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位盲人要想通过高速公路。除了您之外没有人发现他。您赶紧向前帮助并引导他安全过马路。您做了一件任何有同情心的人都会做的事。
在生活上,我们某些方面也是盲目的。我们生存着,却不清楚了解为什么存在。我们甚至不知道在今生过完后会去哪里。假若带盲人到安全之处是最有同情心的行为,那么以此推理,对造物主来说,最富有同情心的行为就是为我们指引人生方向。真主的引导将解答如:不知为何生存,我们应该如何做及我们将往哪里去等问题。既然真主是所有善良的源头,又是至仁至慈的,予以人类引导是他本质的彰显。
想想复杂的科技产品。当我们制造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或笔记本,我们都会提供买方使用手册或是一些说明。我们不希望买家不会操作或是因为使用不当而将他们昂贵的新电器用坏。既然真主创造世界及万物,包括您在内,那么真主告诉我们原因则是合理的。真主以一套准确的生命照护物理定律创造宇宙,始有生命的可能。他亦供给我们所有一切,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吃得水果以及我们拥有的家人及朋友。显然真主投入我们的存在及成长。因此,他也极可能想与我们沟通并引导我们。
从此观点来看,您也许会思考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种宗教及经典呢?这就衍生至以下的问题:我们应该遵从哪一本经典?忽略所有宗教经典,声称造物主没有任何启示,宗教经典都是编造的,这时一种容易的,更诱人的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这样说部分正确,因为确实有很多前后矛盾的、人造的宗教经典。然而,因为有一些虚假的宗教经典,就得出结论,说造物主并没有降示任何启示,则不符合逻辑。难道保持开放的思维,寻找证据,验证我们所读到的宗教典籍,这样做不是更好吗?也许其中很多会被证伪,然而,从我们目前的讨论来看,也许有一部经典能够通过考验。
本册旨在阐明,如何通过客观的,理性的标准,证明《古兰经》是造物主的语言。这并不意味着说《古兰经》是造物主启示给人类的唯一经典。伊斯兰告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造物主一直将指导与启示降示给祂所派遣的使者。
检验天启的讯息
任何理智之人都会认同:要评价一部经典是否真的由造物主启示,那么它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检验。否则的话,随便一部书籍都可以自称天启经典。为了严肃对待这些检验,它们必须具备理性的标准,它们必须客观(不依赖于我们的认知、感情、以及心理偏颇)适用于任何宗教经典。这些理性的标准包括:
- 对造物主的认知符合逻辑与理性:例如,如果一部经典声称造物主是一只长有40条腿的老鼠,你可以下定结论,这部“经典”必然不来自天启。造物主必须超脱于宇宙之外,且其存在不具有依赖性。而老鼠,不论其形态,是具有依赖性的存在。这是因为老鼠具备有限的物理性质,如大小、形态、颜色等。所有具备有限物理性质的事物都有依赖性,因为总会有外在因素,使它们受到局限。而造物主并不是“物理”事物,因而不具依赖性,因为祂创造宇宙。任何具备有限物理性质的事物都不是造物主。类似地,如果造物主被描述为生活在天空中,一位长有白胡子的巨人,你也可以确信无疑地断定,这部经典一定不是真正的天启,因为造物主必须超脱于宇宙,并且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存在。造物主是创造一切被造物的主宰,因此祂必须与所有被造物截然不同,如此才是符合逻辑的观点(例如,木匠制作一把椅子,但木匠并不因此就变成椅子)。
- 内外一致:换句话说,如果这部经典的第20页上说造物主只是一位,然后又在第340页上说造物主是三位,这就是内部的不一致。再者,如果有一部经典说月亮的成分是奶酪,这就是外部的不一致;我们知道,如果现实中的月亮是奶酪,那么它早就融化了。然而,我们必须记住,这并不意味着宗教经典一定要与科学完全一致。很多科学结论和理论仍会变化,而且还可能观察到其它现象,与我们从有限数据中推导出的科学结论相冲突。我们这里所说的是,经典要与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事实相一致。
- 来自造物主的迹象:经典必须有迹象相随,表明它来源造物主。启示中必须含有证明它是天启的内容。而且这些迹象不能以可能的自然原因解释得通,这样的迹象才有说服力。简单地说,这部经典必须拥有它是由造物主所启示的证据。[1]
继续我们的旅程,我们将要用这些标准考核《古兰经》,这将帮助我们明白,它就是造物主的启示。
- 对造物主的认识符合逻辑
《古兰经》对造物主的认识符合直觉与理智,而且在逻辑上通顺连贯。如果你读到一本经典,其描述的造物主既不符合直觉和理智,也不合乎逻辑,你就不用再研读它了。为什么呢?因为你都不相信它对于造物主的观点,也就是说,它把造物主都搞错了,怎么可能是造物主亲自启示的经典呢?
以下是《古兰经》中被诵读次数最多的章节之一,其中造物主向我们介绍祂的性质:
“你说: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古兰经》112:1-4)
本章《古兰经》因使者穆罕默德(愿主赐福之,并使其平安)被问到造物主的性质而被降示。初次读到此章经文,你就能清楚地明白其中内容,就会得出结论:其中对造物主的认识在情理之中。
- 造物主是独一的。不可能有两个终极权力同时存在,除非其中之一只有一定的权限。从定义上说,造物主不受任何限制——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限制——因此,造物主只能是唯一的。
- 造物主是永恒的。造物主不是被造物,任何非被造物都是永恒的。如果造物主为被造物,那么他就有一个创造者,而被创造者所创造的事物则不可能是造物主。
- 没有任何物可以与其匹敌。造物主创造宇宙。当创造者创造一个事物,他并不会变成这个事物。如果一名木匠制作一把椅子,他没有变成这把椅子。造物主不会因为创造万物就变成万物之一,其具有更重大的理由。造物主区别于万物,独立于万物。
在进一步地思考和研读之后你会发现,本章经文揭示造物主性质的真相和重大意义,且这种关于造物主的看法符合理智与逻辑。用其中第一节经文(你说: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作为引发继续深入思考的动力。这里,用来称呼造物主的词汇为安拉,造物主这个词汇泛指一切神明与造物者,然而,安拉这一称呼清楚地说明祂是唯一应受崇拜与信奉的主宰。安拉这一称号没有复数形式,没有阴阳性之分,它是阿拉伯语中表示主宰、造物主这个单词前缀定冠词的音译(译注:马坚《古兰经》译本中的真主为意译,为中国穆斯林习惯用法,也有地区称为“胡达、胡大”,是波斯语中安拉的音译,在当代的译作以及习惯用语中,以安拉为主)。这就是关于造物主的真相,而且完全合情合理。
在本节经文中,我们被告知“造物主是独一的”,表示“独一”的阿拉伯语单词音译为“阿哈德”,意为“独特”、“唯一”,换句话说,造物主独一无二,不存在第二位、第三位。造物主是独一的,其独一性不可以任何方式被削弱或分割,意思是,不可以像基督教徒相信“三位一体”那样将祂分成几部分。祂是宇宙万物的唯一创造者,拥有者,维护者。没有祂的许可,一切都不可能发生。祂是唯一供给我们一切需求的主宰,因此是真实的存在。祂是我们可以完全托靠的唯一主宰。思考关于造物主独一性的真实解读,会彻底改变我们理解现实的方式,也会改变我们在生活中的行动。这一理解足矣解除我们生活中所有的压力和苦恼,因为我们不会再误认为我们周围的事物,甚至我们自己有什么内在的力量。一旦我们理解一切力量全归造物主所有的真相,造物主才是真正的掌管者,也是唯一能够佑助我们的主宰,那么我们就不用担心或害怕。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是安拉,我们就知道我们处于最好保护者的关怀之中。
- 内外一致
《古兰经》坚持认为,判断一部经典是真正的天启经典的关键标准是:其中不可以有矛盾之处。内部一致,是经典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外部一致,是和即成的事实没有矛盾的地方。
“难道他们没有研究《古兰经》吗?假如它不是真主所启示的,他们必定发现其中由许多差别。”(《古兰经》4:82)
我们邀请您阅读《古兰经》,思考其经文,自己总结出它是一部不含有任何差别(不一致、矛盾之处)的经典。作为一项鼓励,我们想要强调这部经典的永恒性。《古兰经》所使用的语言可以被任何时代的任何人欣赏与理解。尽管《古兰经》于七世纪降示,它能够与不同时期,不同智力层次的人进行对话,在描述自然现象的同时鼓励读者思索我们的物理世界。《古兰经》实现这一点的方式是在指出、描述自然世界时,采用内涵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能够关联过去与现在对自然世界的理解,也能关联非科学的意义,引发精神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在《古兰经》中,很多对自然的描述符合各个层次的理解,并且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它能够引起广泛的读者共鸣,不论是在7世纪还是21世纪,同时保持其有效性,与即成现实相一致。这一定会让人思考,究竟谁是这部经典的作者。你也许会想:永恒性与没有差别的经典有什么关联?天启的经典应该有能力与任何时期的人进行对话。如果它对于一个时期的人看起来言之有理,而对另一个时期的人则不然,这就是一种差别。
这并不意味着《古兰经》是一部科学书籍。而且天启经典与科学结论确实也存在直接冲突。然而,历史告诉我们,科学不断修改其结论。相信这一点并不等于反科学。设想一下,如果科学家不挑战现有结论,我们还会进步吗?当然不会。科学不是永恒真理的集合,而且科学也意不在此。直到1950年,所有的物理学家,包括爱因斯坦,都认为宇宙一成不变,所有的数据都支持这一点,而且这种观点与《古兰经》相悖。《古兰经》明确表示,宇宙有一个起点。用更强大的望远镜对宇宙观察得到的新数据迫使物理学家放弃“稳态宇宙”模型(宇宙一成不变),用“大爆炸”模型(宇宙有一个起点)取而代之。因此,科学便与《古兰经》相一致。《古兰经》对太阳的描述也经历过同样的故事。《古兰经》认为太阳在轨道上运行,而天文学家曾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太阳是静止的。这是科学家的观测与《古兰经》最直接的冲突。然而,在获得哈勃望远镜的观察结果之后,科学家修正他们的结论,他们发现太阳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兰经》是一部关于科学理论和发现的科学书籍。它是一部描绘迹象的经典,而不是科学。《古兰经》并没有给出自然现象的细节。在其中提到的大部分现象可以通过肉眼的观察去理解与证实。提到自然世界的经文的主要目的是彰显超脱于物质之外的力量和智慧。它们的角色不是阐明并解释科学细节。科学观点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然而,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力量与智慧,是一个永恒的现实。从这一角度看来,《古兰经》与科学的冲突可能会一直存在,因为两者属于完全不同层次的认知。
以下是一些例证,展现天启经典《古兰经》穿越时空的永恒特性:
行星的轨道
“他是创造昼夜和日月的,天体运行各循一条轨道。”(《古兰经》21:33)
在《古兰经》降示的时候,描述日月运行的单词是“yasbahuna”,意为游泳或漂浮,对于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来说,这一词汇易于理解,因为他们通过肉眼观察星体。但是这个单词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依然有意义,因为它关联到当今关于星体运动的科学发现:行星在宇宙中的轨道。
有趣的是,上述经文也提到太阳在轨道中游泳或漂浮。在一个7世纪的人来看,这也许符合太阳绕地球运动的原始观点。而仔细观察《古兰经》中的语言,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它也与21世纪的观点不谋而合,即太阳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太阳在银河系中按照一定的轨道运行,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太阳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运行一个周期,需要花上两亿两千六百万年的时间。
不论我们对所观察到的事物附加什么内涵,以最基本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经文鼓励我们的思考,并且促使我们提问:是什么力量、智慧、以及认知带来这一切?不论我们是停留在原始的理解,还是采取现代的理解,我们都会提出同样的问题。
人类胚胎
“然后,我把精液造成血块”(《古兰经》23:14)
《古兰经》用“alaqah”描述人类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这一个单词(血块)可以用来形容附着的物体,水蛭或蠕虫,凝固的血块,或普遍意义上的血液。在《古兰经》降示之前的古希腊与古希伯来医学也将胚胎称为附着的物体或血块。从这一点看,《古兰经》的观点与当时的主流学术观点相一致。
“alaqah”一词也指水蛭或蠕虫。这与我们现代胚胎学的观点完美契合,因为胚胎发育早期阶段的内部与外部形态均与水蛭类似。因为在七世纪并没有显微镜或放大镜,医生无法得知人类的胚胎会呈现一种类似水蛭的形态。令人惊讶地是,对胚胎形态的了解是在《古兰经》降示的千年之后,在十五世纪显微镜发明以后才获得。尽管在这个阶段的胚胎已经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但是其细节必须要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描述。
“血块”一词的运用不仅限于描述人类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如上述例子,它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在深入思考后,知道我们曾经是一个血块状的物体,能够激发我们的谦虚和敬畏。我们不得不去求索并得出结论:是什么为我们确保所有的物理因素,保证我们从这样的物质发育而来?我怎么能够自高自大,因为我曾经就是一块附着的血块,依赖于近乎无穷无尽的变数,才能最终发育成一个有着完整功能的成人?
总之,《古兰经》是一部鼓励思考与深思的经典。我们已经看到《古兰经》中诸多关于自然世界的描述,它们与人类在各个层面上进行交流,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古兰经》具有永恒性,能够触及不同层次的听众,不论是七世纪还是二十一世纪,而且仍然保持着其有效性。
- 造物主的迹象
到现阶段你或许仍旧认为,对于一部经典来说,其对造物主有着合乎理智与逻辑的观点,并且内外一致,仍旧不够。还需要其它标准。这部经典需要一些证据,证明它是来自造物主的启示。小册子的最后一部分,就将给出一些理由,证明《古兰经》是来自造物主的启示。
深刻的内涵
《古兰经》行文独一无二,它是内涵与深意的海洋,它用描述性强,生动形象的语句将您带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对每一节经文的粗略浅尝,即可为读者传达精彩的劝诫,而对经文的深刻思索会打开智慧和见解的宝藏。具有权威性的语气与风格迫使你承认其神圣的来源。阿拉伯语的《古兰经》诵读可以深深地安抚听众的心灵;他们情不自禁被它的美与韵律感动。备受敬仰的阿拉伯学家亚瑟∙J∙埃尔伯雷(Arthur J.Arberry)曾回忆,《古兰经》是如何支撑他度过一段艰难的岁月,聆听《古兰经》诵读就仿佛聆听自己的心跳。毋庸置疑,聆听阿拉伯语原文的《古兰经》诵读能带来深刻的影响。然而,在这里,我们要将重点放在《古兰经》所传达信息以及其意义上。我们将要看到,对经文的思考如何能带来影响生活的巨大改变,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我们是谁?
“人确实经历一个时期,不是一件可以记念的事物。”(《古兰经》76:1)
我们与造物主之间最大的障碍之一,便是自高自大;这类整个世界围绕我们旋转、我们可以完全自力更生、无法被击败、无法被阻止的想法。我们每天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几乎确信无疑,那个在镜子里看着自己的镜像,就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样子。此类自我崇拜在当今世界尤受推崇,然而,这与事实大相径庭。
在《古兰经》中,造物主以其慈悯经常不断地以我们的起源,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来点醒我们。想想吧,如果我们诚恳地思索我们的起源,这将把我们带入一种彻头彻尾的谦卑状态,放空我们思绪混杂的心灵,让出空间,为接受引领做好准备。在上述经文中,造物主开门见山地把我们带回到我们的起源。我们被问道:难道人类不曾是不值得一提的事物吗?我们知道答案。毫无疑问,我们曾经不值得一提。我们是毫无意义的虚无,至少从物质的角度看来。这就促使我们询问:是谁使我们存在于此?如果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我们会通过理智与直觉得出结论:是造物主使我们存在于此。更有趣的是,上述经文中的阿拉伯语原文美好的精妙之处可更进一步地直达主题。当造物主说:“人确实经历一个时期,不是一件可以记念的事物。”难道不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你甚至都不是一个可以被提起的“事物”。人们提及自身时总带有一定程度的自尊:我,我做了这个,我做了那个,我怎么怎么样……然而在上述经文中,造物主提醒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你什么都不是。这会立刻使我们谦逊,谦逊则打开引导和精神觉醒之门。如果我们不一直是今天的样子,那么,带我们走过整个人生之旅,并且给我们恩典,使我们成为今天的样子的主宰,是我们应该真正顺从的。
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创造精灵和人类,只为要他们崇拜我。”(《古兰经》51:56)
我们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问起过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问题:我是谁?为什么我在这里?诸如此类。很多人将这些自然的问题放到一边,直到它们以后再次出现。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问题持续不断地困扰他们,直到他们找到答案。此类问题的答案不可能来自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并不是自己的创造者,只有造物主可以告诉我们。在上述经文中,造物主告诉我们,祂创造我们仅为我们崇拜祂,澄清一点:我们当然是被有意义地创造,这就消除我们的存在毫无意义,我们的存在仅仅是机遇,此类完全不符合直觉的错误观点。当我们清楚这一点后,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伊斯兰中“崇拜”的含义,因为它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崇拜有所区别。通常,当我们提到“崇拜”一词,我们想到的是崇拜的仪式,然而,当造物主告诉我们,祂创造我们,以便我们可以崇拜祂,这种“崇拜”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结合。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因要崇拜、了解造物主而被创造,我们便明白,我们生活中所作的一切都是某种形式的崇拜。这种理解使人类振奋,我们不再迷惑、彷徨,因为我们现在不仅知道我们是谁,还知道我们为什么在这里。造物主创造我们,以崇拜造物主,崇拜的一个方面,就是关爱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正如造物主在《古兰经》的另一章节所说,祂要在大地上设置代理,人类就是造物主的代理,治理大地。这一段经文不仅告知我们存在的目的,而且还将我们提升并赋予我们权利,让我们最好地利用这一个我们称为“人生”的机遇。
生命结束后是什么?
“信道而且行善者,是乐园的居民,他们将永居其中。”(《古兰经》2:82)
我们都期待外出度假,沙滩、棕榈树、蓝天、碧海。在繁忙的工作之后,我们自然想要休息,去一个地方度假,在那里我们可以放松紧绷的神经。旅游公司不断用度假胜地的图面冲击我们,因为它们知道这些图面能够触发我们内心的渴望。去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度假,这种渴求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然而去到旅游胜地度假的问题就在于,它并不会持续;每一个尘世之中的假期终会结束。然而,造物主为信道且行善的人准备好最美丽的度假地:天堂。一旦你进入天堂,就永远不用离开,而且它也没有终结。在《古兰经》中,表示天堂的阿拉伯语单词为“Jannah”,这一单词从字面上理解为园圃。在《古兰经》的其他章节,造物主将天堂描述为下临诸河的乐园,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美好之地,你在其中永远不会厌倦,也不会有任何苦恼,只有和平,安宁,与至极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心中怀有对如此美好的终极目标的期待,他怎么会不振奋呢?在脑海中有如此清晰的终极目标,他怎么会不在今世中努力工作呢?这与那些否认宗教观点之人的世俗观点形成强烈的反差。根据其观点,我们的终结就是地下漆黑的坟坑。你在一生中辛勤工作,做出各种挣扎与牺牲,最后仅仅成为蛆虫的一餐。你会作何选择?在两种选择中,你的内心深处更认同哪一点?上述经文为人生赋予清晰的目的,奖励近在眼前,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努力工作从而获得它。
正是造物主的天启经典影响并持续不断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这些现实可行的、改变生活的智慧会使你很快忘记,这些经文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一部经典如花朵般持续不断绽放,并在历史的长河中,解决每个时代的问题,这部经典必然来源于天启,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来源。
以上,我们仅仅对《古兰经》的几节经文做以浅显的解析。你越是深入地阅读它,思考它,《古兰经》就会为你揭示越多的道理。正如造物主所说:
“这是我所降示你的一本吉祥的经典,以便他们沉思经中的节文,以便有理智的人们觉悟。”(《古兰经》38:29)
语言的奇迹
《古兰经》于七世纪在阿拉伯半岛被降示给使者穆罕默德。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以完美的语言和文学技艺著称。七世纪的阿拉伯人形成一个善于用阿拉伯语母语进行表达的社会。每当从他们之中出现一位诗人,他们就会庆祝,诗歌是他们所了解的一切。他们一切以诗赋开始,以诗赋结束。培养吟诗作赋的技巧以及言辞的技能,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切。诗歌是他们的氧气,是他们的生命之血;如果没有完美的语言能力,他们便无法生活,无法发挥他们的功能。然而,当《古兰经》被诵读给他们的时候,他们被震惊,他们无能为力,他们因最出色专家的沉默而手足无措。他们不能作出类似《古兰经》经文的文辞。
“如果你们怀疑我所降示给我的仆人的经典,那末,你们试拟作一章。”(《古兰经》2:23)
《古兰经》中类似上述经文的章节,向各个时代的语言专家提出大胆的挑战,要他们模仿《古兰经》的语言和文学特征。用于迎接挑战的工具是一套有限的语法规则,文学和语言的工具,以及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这些是独立、客观的手段,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从《古兰经》被降示至今,无人能够赢得挑战的事实,并没有使熟悉阿拉伯语和《古兰经》的学者感到惊讶。
支持七世纪阿拉伯人未能模仿《古兰经》的强有力证据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相关。《古兰经》所传达信息的主旨谴责七世纪麦加部落的堕落、不公、以及恶行。这些行为包括物化女性,不公平交易,多神教,奴隶制,贮藏财富,杀害女婴,以及逃避抚养孤儿的义务。麦加的领导受到《古兰经》所带来信息的挑战,其有破坏他们领导权和经济繁荣的潜在可能性。为了阻止伊斯兰的传播,使者的敌人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赢得《古兰经》所提出的语言与文学的挑战。然而,伊斯兰在其脆弱的早期,在麦加获得成功证明,其在当时最主要的听众无法应对《古兰经》提出的挑战。任何一项运动,如果其核心内容的基础被证伪,那么它不可能成功。麦加领袖不得不采取诸如战争与折磨等极端手段来消灭伊斯兰,证明驳斥伊斯兰的简单方法——战胜《古兰经》的挑战——失败了。伊斯兰研究专家纳维德∙科曼尼(Navid Kermani)阐明这一点:“明显,使者在与诗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否则伊斯兰无法像野火一样地传播。” [i]
众所周知,迎接《古兰经》挑战的最合适人选就是七世纪的阿拉伯人。他们的失败表明,最合适的人选都不能完成这一项挑战,所以你们认为《古兰经》的作者是谁?
反思与提问
如果一部经典确实来源造物主,那么思索其经文,对经文背后的含义进行深入思考,将会清晰揭示它到底属于人为还是天启。《古兰经》像一面镜子,当你阅读其经文,它就会把你的心境反射给你。
“他们怎么不沉思《古兰经》呢?难道他们的心上有锁?”(《古兰经》47:24)
《古兰经》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书籍,它前所未有地影响数以百万计人的日常生活。只有造物主启示的经典才能对人类的心理造成如此持久与深刻的印象。造物主是创造人类的主宰,祂知道如何触动、感染人们。
《古兰经》包罗万象,关于《古兰经》的任何讨论或表述都不足以描述与探索其语言和它们的含义。
“你说:‘假若以海水为墨汁,用来记载我的主的言辞,那末,海水必定用尽,而我的主的言辞尚未穷尽,即使我们以同量的海水补充之。’”(《古兰经》18:109)
最后,要想探究一部经典是否来自造物主,你需要问造物主自己。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用祈祷的方式与造物主对话,如果你真诚地想知道《古兰经》是否由造物主启示,就问问祂:
“如果我的仆人询问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确是临近的,确是答应祈祷者的祈祷的。当他祈祷我的时候,教他们答应我,信仰我,以便他们遵循正道。”(《古兰经》2:186)
找一本《古兰经》译本,思考它,并祈求指引。造物主从不会拒绝那些想与祂建立联系之人的呼唤。
[1] 摘选并改编自: Hamza Andreas Tzortzis (Revised Edition, 2018), The Divine Reality: God, Islam & The Mirage of Atheism. (FB Publishing: California), p. XX.
[i] Kermani, K. (2006) Poetry and Language. In: Rippin, A. (ed.).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Qur’a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p. 110.